2024年11月23日    星期六
注册
登录

密码:

用户名:

健康中国行动 健康科普
90后朋克养生 年轻人都容易犯的养生误区
发布日期:2021-02-20

朋克养生是90后发明的一个新词,时下在年轻人中最为流行的养生方式便是“朋克养生”,用更加通俗易懂的语言翻译过来,就是“一边作死一边自救”——他们以喝酒熬夜为荣,以健康作息为耻;以保健续命为荣,以自暴自弃为耻。

通宵熬夜蹦迪喝酒又怕伤身体?加点枸杞就搞定。虽然我通宵熬夜蹦迪喝酒,但是我是个养生boy,于是有了啤酒杯里放枸杞的神操作。最近有点咳嗽,最爱的鸡尾酒又在向我招手,于是又有了川贝枇杷鸡尾酒的创新搭配。想喝冰可乐对胃不好?在嘴里多含一会就不冰了;吃麻辣火锅容易上火?那就把又辣又烫的肉在降火凉茶里涮一下再吃;月经期想吃冰淇淋?吃红枣味的吧,因为红枣补气血;聚餐不得不喝酒?那就在啤酒里面泡点枸杞菊花,就当是喝花茶;熬夜担心有黑眼圈?干脆敷上面膜和眼膜,再把屏幕调成护眼模式……朋克养生的年轻人们成天修仙,用着最贵的眼霜熬着最长的夜,带着泡了枸杞的保温杯彻夜蹦迪,喝可乐也不忘加个参片,只为了不秃头不猝死。而这种又嗨又丧,还不忘养生的生活方式,也被广大网友们戏称为朋克养生。

话说,酒里泡养生食材,真能起到养生的效果吗?这就不是这群“养生朋克”考虑的问题了,反正我是泡了补品的,今晚又可以放肆嗨!乍一看,好像还真有那么几分道理?然而,现实打脸的速度比减肥的速度还快:头发照样大把大把地掉,黑眼圈也并没有远离……

作死,让这些疾病越来越年轻化!

01 心脑血管病

近几年来心脑血管疾病呈现了“低龄多发”的趋势,使心血管疾病年轻化的原因主要是抽烟、酗酒、熬夜等不良的生活习惯,这些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最大元凶。同时年轻人因为工作的关系,应酬不断,吃喝玩乐,缺乏运动;生活节奏快、工作压力大导致长期睡眠不足、情绪不佳,经常吃夜宵,也是造成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。

02 癌症

我国近20年来癌症呈现年轻化、发病率和死亡率走高的趋势。乳腺癌、肺癌、结肠癌、甲状腺癌等癌症发病年龄均出现提前。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幸患上癌症。而不良生活习惯与环境因素的改变已成为导致癌症的主要高危因素。

 

03 糖尿病

近年糖尿病患病率快速上升且呈年轻化趋势,尤其是男青年成为我国糖尿病患者群体的主力军。特别需要注意的是,得糖尿病的年轻患者中,有很大一部分是肥胖引起的。

04 痛风

目前,痛风人群越来越年轻,20~40岁的中青年白领中有很多痛风患者。这类人群由于工作原因,应酬餐桌上免不了大鱼大肉,喝酒,摄入过量高蛋白、高脂肪以及嘌呤过高的食物,再加上休息少、运动少,易导致痛风发作,其中肥胖人群最易中招。

年轻人的养生,有很大的改善空间

“养生”这件事儿,在年轻人中的受关注程度的确越来越高。尽管养生保健类的消费占比提升明显,但年轻人的生活状态和习惯仍有很大改善空间。大多数上班族,每天坐在办公室的时间远远超过8小时,就连吃饭都是点外卖,午睡也是趴在桌子上眯一会。如果把熬夜、饮酒、饮食不规律、超负荷工作、缺乏锻炼等因素加起来,年轻人的身体,可不是一瓶褪黑素、一杯枸杞茶就能挽救的真正的养生,是良好的生活方式!

想要身体好,无非就是两件事,管住嘴和迈开腿。正确的养生方式无非就是“四个合理”。也就是饮食、起居、运动、情志的合理。

饮食:多菜少肉七分饱。合理安排膳食,调整饮食结构,控制体重。年轻人的膳食应该维持多样化,不挑食、不偏食、不吃零食、不暴饮暴食,少吃快餐,多吃含维生素和纤维素较多的新鲜水果、蔬菜,还可多食杂粮、面食、糙米等。

起居:20分钟午休,23点前睡觉。作息起居应该是让很多年轻人“头大”的问题,就算坚持几天早睡,到了周末又会回到熬夜的轮回。要知道,劳逸结合、张弛有度才能给身体和精神以“充电”的时间,才能保持旺盛的精力。

运动:每天行走一万步。每天进行1小时左右的体育运动有利于促进心血管发育、增强呼吸功能、降低工作紧张所致的交感神经张力、消耗体内热量、消除疲劳、增加骨质密度、增强免疫力。

情志:是机体对外界环境刺激的不同情绪反应。其中有代表性的七种正常情志活动喜、怒、忧、思、悲、惊、恐称为“七情”,具体地讲是三点:一是正静,即形体要正,心神要静,如能这样,就有益于身心;二是平正,也就是和平中正的意思,平正的对立面,就是“喜怒忧患”;三是守一,就是说要专心致志,不受万事万物干扰则能心身安乐。从疾病谱系中的各种改变可充分说明精神致病的广泛性,心脑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已经构成对人民健康和生命的主要威胁,而这些病的产生与社会心理因素有着密切关系。因此,情志保健必须重视,不可等闲视之。

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定义是: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,而且是“个体在身体上、精神上、社会上完好的状态”。所以,要想健康,不仅要有良好的生活方式,健康的体魄,还必须有良好的心理状态,最终才能达到身心健康!

 

供稿:青岛市即墨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 孙延寿
版权所有:山东省健康促进与教育学会 鲁ICP备19027497号 鲁公网安备 37099202000084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