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3年10月29日是第18个世界卒中日,中国卒中学会制定了中文宣传主题和口号:“卒中:重在预防”。目的就是为了动员全社会都来关注卒中、重视预防。
脑卒中可防可控,正确认识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极为重要。那么脑卒中有哪些重要危险因素,又有哪些危险因素并没有被公众认识和重视呢?
高血压是引起脑卒中最重要的危险因素。据统计,70%-80%脑卒中病人都伴有高血压。高血压可引起脑卒中、短暂性脑缺血发作。血压控制标准:普通高血压患者,血压<140/90mmhg;糖尿病/冠心病/肾病高血压患者,血压<130/80mmhg。平时应规律服用药物,定时准确测量血压,做好记录,定期复诊。
糖尿病可引起周围血管神经、大动脉的病变,患者可出现脑血管狭窄,甚至闭塞,从而引起脑卒中。据研究报道,糖尿病患者较非糖尿病人群缺血性卒中的发病时间提早10-20年,糖尿病患者较非糖尿病人群缺血性卒中的发病率高2-4倍。
高脂血症是指血浆中胆固醇和(或)甘油三脂升高,俗称高血脂,是诱发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因素。血脂异常通常没有临床症状,是“隐形杀手”。改善不健康的生活方式,定期检测血脂,生活方式干预无效需要使用药物治疗。
心房颤动,简称“房颤”,主要表现为心房正常收缩功能丧失,心跳不规则,是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重要因素。心房收缩过快会导致血液凝固,形成血栓,血栓脱落后堵到脑血管,就会引发脑卒中。房颤患者发生脑卒中的概率是正常人的5倍。
颈动脉狭窄是脑血管病隐匿的危险因素。当血管狭窄程度加重、发生血流动力学改变或血容量不足时,可发生缺血性脑卒中。研究证明,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风险呈正相关,颈动脉狭窄程度在50%-99%的无症状患者,每年发生脑卒中风险为1.0-3.4%,药物治疗可使其发生率降低至≤1%。对于有脑卒中高危因素的老年人来说,体检时检查颈部动脉彩超是必要的。
吸烟可引起血管痉挛、血压升高、加速动脉粥样硬化、促使血小板聚集、使血液粘稠、血流缓慢。研究显示,长期吸烟者发生卒中的危险性是不吸烟者的2-3.5倍,吸烟量越大年限越长,风险越高。同样适用于暴露于二手烟环境中的不吸烟者。戒烟者发生卒中的危险性可减少50%。
酒精会刺激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使血压升高,可导致脑血管痉挛和血流不畅,长期大量饮酒会加重脑血管硬化,导致脑供血不足。研究显示,无论一次醉酒或长期大量饮酒,都会增加脑卒中的机会。每天摄入酒精含量超过60g时发生脑梗死的危险明显增加。
肥胖可通过升高血压间接影响脑卒中的发生。超过标准体重20%以上的肥胖者,脑卒中的患病率比正常体重者高3倍。可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,良好的饮食习惯、增加体力活动等减轻体重。
每周3-4次中强度的有氧运动,如快走、骑自行车、慢跑、游泳等,每次30-40分钟。经常运动的人患脑卒中的概率明显较少。以每天快走30分钟为例,脑卒中的概率可降低30%。
注意低盐低脂饮食,少吃油腻和煎炸类食物,以免血脂升高,导致动脉粥样硬化。每天食盐量少于6克,可以有效的防治高血压。多食新鲜的水果、蔬菜,以及一些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,如核桃、深海鱼类等。